点击数:992发布:2017-03-23 来源: 盐城市质量管理与企业信息化协会、盐城市质量管理、质量管理与企业信息化协会
在全省制造业大会上
的主持词和结束时讲话
(2017年3月22日)
石 泰 峰
同志们:
现在开会。
这次全省制造业大会,是在我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,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。会议的主要任务是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、全国“两会”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要求,大力实施“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”,对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、促进智能制造创新发展、振兴实体经济作出总体安排,进一步推动江苏制造加快向中高端攀升,努力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。
今天的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,省里设主会场,各市和县(市、区)设分会场。
在主会场出席的有:省四套班子有关领导;省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同志,部分在宁部省属高校、企业、科研院所、金融机构和行业协会主要负责同志,各设区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和市经信委主任,江苏制造突出贡献奖百家优秀企业、百名先进个人,以及部分受表彰的先进单位代表。
在分会场参加的有:各市、县四套班子负责同志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;南京江北新区、国家级开发区(高新区)、重点省级开发区(高新区)负责人,市县部分开发区、重点企业代表。
本次会议共有6项议程,现在,进行第一项议程,请大家观看电视宣传片《智造江苏》。
……
现在进行第二项议程,大会交流发言。
首先,请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薛驰总裁发言,大家欢迎。
……
下面,请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任晋生董事长发言,大家欢迎。
……
下面,请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王燕清董事长发言,大家欢迎。
……
下面,请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邱永宁总经理发言,大家欢迎。
……
下面,请苏州吴江区经信委张建华主任发言,大家欢迎。
……
下面,请江苏银行夏平董事长发言,大家欢迎。
……
现在进行第三项议程,向江苏制造突出贡献奖优秀企业、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代表颁奖(共分三批进行)。
首先,请江苏制造突出贡献奖优秀企业代表上台领奖。
……
请江苏制造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代表上台领奖。
……
请江苏制造突出贡献奖先进单位代表上台领奖。
……
让我们以热烈掌声,向获奖企业、个人和单位表示祝贺!
……
现在进行第四项议程,为“中国制造2025”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城市授牌,请苏南5市分管副市长上台领牌。
……
现在进行第五项议程,请省委书记李强同志讲话,大家欢迎。
……
同志们,刚才李强书记在讲话中深刻分析了制造业发展趋势、转型升级面临的形势和任务,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我省新型制造体系的目标要求和主攻方向。李书记的讲话,指导性、前瞻性和针对性都很强,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、坚决贯彻落实。会上,6家单位作了重点交流发言,对一批优秀企业、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,这些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。下面,我就推动制造强省建设,讲几点具体意见:
一、加快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新型制造体系
江苏是我国制造业大省,也是全球重要制造业基地。可以说,制造业是江苏发展的根基所在、优势所在。同时我们也要看到,我省制造业规模大但核心竞争力不强、体系完备但产业层次不高,经济转型的重点、难点、出路都在制造业。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,牢牢把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,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、先进制造业为主体、生产性服务业相配套的新型制造体系,推动江苏制造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。一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攀升。按照《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》确定的发展重点,加快编制完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,集中力量推出一批先进制造业重大产业化项目,下大功夫突破制约制造业高端发展的重大装备和技术创新等“卡脖子”问题,已形成先发优势的要继续“领跑”,具备潜在优势的要尽快做大做强。把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作为重要抓手,重点支持纺织、石化、冶金、建材等行业智能化、绿色化改造,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生产、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,让“老树发新枝、开新花、结新果”。把推进制造服务化与服务制造化结合起来,加快构建服务型制造智力支持平台和产业推广平台,突出抓好服务型制造集聚基地、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建设,大力发展工业设计、科技服务、信息技术服务、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。突出“专、精、特、新”方向,制定出台制造业布局调整优化指导意见,启动省、市、县三级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,实施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发展“三年行动方案”,着力打造一批现代特色产业集群和一批行业“单打冠军”,做好、做足特色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。最近,省里制定出台了“中国制造2025”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的《实施意见》,将启动实施“五大专项行动”,各地要结合实际主动对接,进一步放大示范、带动和扩散效应。二是加快推进制造业模式创新。智能制造代表着产业发展方向,谁抓得早、抓得好,谁就能赢得优势、赢得未来。继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,分层次做好工业2.0补课、3.0提升和4.0示范,力争在重点领域智能化上取得更大突破。深入实施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,加快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互联网创新示范企业,促进智能制造“裂变式”发展。抓住“互联网+”这个产业创新的“风口”,实施“互联网+小微企业行动计划”,完善“江苏工业云”、“e企云”等公共平台,支持小微企业加快互联网化提升,夯实智能制造信息化基础。一流企业一定是制定和掌握标准的企业。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或参与国际、国内智能制造标准制定,支持企业承担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。深入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,推动企业建设示范性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,加快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,着力打造智能制造“产业生态链”。今年,省里将继续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、世界物联网博览会,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供需有效对接。三是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发展。绿色制造是大势所趋,制造业绿色改造也是迫在眉睫的任务。要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,从源头开始,推动绿色产品、绿色工厂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,构建高效清洁、节能环保的绿色制造系统。大力促进工业能效提升,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,扩大项目节能交易的试点范围,推行节能环保产品政府强制和优先采购制度,支持企业创建国家和省级能效领跑者企业。进一步强化工业污染防治,大力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,全面推开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,建设一批公益性环保技术服务平台,培育一批环保服务优质企业,实施一批工业清洁生产改造重点项目。绿色制造不只针对生产制造环节,而是针对整个产业链条。要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,推进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,积极发展资源回收再制造企业,加快培育一批循环经济标杆企业和示范园区。
二、全力提升江苏制造核心竞争力
上一轮发展,江苏制造解决了“大”的问题;下一轮发展,江苏重点要突破“强”的难题。要紧紧围绕制造强省建设目标,苦练内功、补齐短板,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、江苏产品向江苏品牌转变。一是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上下功夫。我省提出建设“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”,重点就是要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。要把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环节,完善协同创新网络,打造优良创新生态,从整体上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。继续支持企业建设高层次的企业技术中心、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,分行业、有重点推进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,鼓励支持省内企业承担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任务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,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,加快完善产业技术联合攻关机制,组织实施重大核心技术攻关专项工程,力争在技术创新上实现新突破。要着力打通成果转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机制,支持重点院校、科研机构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立成果产业化基金,培育一批既是“江苏造”、又有“江苏芯”的新设备、新产品。二是在提升产品质量品牌上下功夫。继续强化制造业企业质量意识,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,加强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标准建设,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对标和品质对比,扩大内外销产品“同线同标同质”实施范围,提升品种丰富度、品质满意度。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“三年行动计划”,继续推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、提品质、创品牌专项行动,加快完善江苏品牌产品全球营销网络平台,大力开展江苏名牌产品万里行、“一带一路”展销以及自主工业品牌推介活动,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、专利申请和国际品牌并购,培育一批国内著名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,打造更多基业长青的“百年老店”。三是在提升创新人才支撑力上下功夫。制造强省必定是人才强省,制造业升级从根本上要靠人才。要大力实施制造业领军人才集聚计划,深入推进制造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专项工程,加快建立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聘“绿色通道”,重点吸引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、科技领军人才、能够突破关键技术的项目负责人和创新团队来江苏创新创业。制造业形态的多层次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样化。要加大高级技师、技术工人培养力度,深入实施产业技能大师培育计划,制定出台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,培育一大批技术水平高、职业自豪感强的优秀“工匠”,更好地满足制造业发展需求。人才引进和使用,要坚持“不求所在、但求所用”,无论本地的、还是外来的都要一视同仁,做到人尽其才、才尽其用。要加快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服务制度,加大优秀人才表彰和奖励力度,构建科学的专业人才评价体系,健全人才流动和使用的制度性保障。这里必须强调的是,识才、选才、用才的主体是企业,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,发挥市场发现和评价创新人才的作用,让更多“千里马”在江苏这块热土上竞相奔腾。四是在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上下功夫。要把推动本土企业国际化与国际企业本土化结合起来,一方面围绕提高本土企业跨国经营能力,深入实施国际产能合作“三年行动计划”,大力推进优势产能“走出去”,鼓励企业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,加快并购国际高端要素,重点在扩大市场渠道、获得关键技术、打造国际品牌上实现新突破。另一方面围绕提高利用外资水平,鼓励和引导外资企业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。同时,要加快制定出台制造业领军企业评价标准,发展壮大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领军企业、一批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“小巨人企业”。
三、进一步优化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
总体上看,当前制造业企业正面临“速度下滑、增量放缓、效益降低”的困境,投资信心不足,发展动力衰减,迫切需要“扶上马、送一程”。要设身处地想企业之所想、急企业之所急,强化政策创新,丰富政策内容,推动政策集成,支持企业健康发展。一是更大力度降低企业经营成本。去年,省里先后两次出台降低企业成本的政策性文件,落实情况都比较好,但也有一些企业反映,有的政策“口惠而实不至”、“看得见吃不着”。要树立“放水养鱼”的意识,强化政策落实,尽一切努力把企业成本降下来。继续放宽直购电范围,认真落实货车通行费和船舶过闸费优惠政策,加快机场非航空性收费和通用航空公司收费研究,借用市场手段降低企业用电成本、物流成本。放大财税政策“四两拨千斤”效应,落实好国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、固定资产加速折旧、增值税抵扣、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支持政策,全面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,继续削减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,减少涉企经营性收费,千方百计使结构性减税、降费效应进一步显现。二是更大力度推动金融与企业对接。金融业与制造业相辅相成。要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、重心下沉,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,降低制造业中小企业准入门槛,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。进一步提高制造业贷款比例,探索完善“投贷联动”发展模式,扩大科创企业信贷和“小微企业创业贷”范围。省里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,推广南京、苏州产融合作城市试点做法,各市、县也可参照有关规定设立公益性中小企业转贷平台,探索破解“融资难融资贵”的有效途径。支持制造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,推动企业在中小板、创业板和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,鼓励企业发行企业债、公司债等债券,壮大创投、天使等股权投资基金,更好地适应制造业企业资金需求。三是更大力度推动产业政策创新。要发挥政府性产业引导基金作用,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,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重大项目、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。着力打破资源要素“硬约束”,实行用能、用地、用水等差别化价格政策,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试点,推动资源要素向高收益高产出、高技术高成长性的企业集聚,倒逼落后和过剩产能尽快退出、低效企业加速转型。加强工业用地高效利用,引导项目优先利用存量用地,对符合规划、不改变用途的工业用地要鼓励通过厂房加层、老厂改造等提高利用率,对列入省重大项目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用地给予倾斜支持。产业政策不能“遍撒胡椒面”,必须强化精准度、提高实效性。苏州探索运用大数据平台建立工业企业资源利用信息系统,对企业进行分类评价,制定差别化政策,值得学习借鉴。要着力完善绿色高效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,加快建立工业基础数据平台,进一步形成倒逼转型升级的有力机制。四是更大力度提振企业发展信心。要深入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,凡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,都要允许民间资本进入;凡向外资开放的行业和领域,都要向民间资本开放;凡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的不合理行为,都要坚决制止。着力强化企业家创新精神和创业动力,大力宣传优秀企业家典型,加快培育新一代苏商,帮助企业家更新知识、开阔眼界,下功夫解决企业“不想转、不敢转、不会转”等问题。要善于与企业家们交朋友,继续发扬“店小二”精神,着力构建“亲”“清”新型政商关系,着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生态。
四、着力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
把工作着力点更多地放到抓服务、抓环境、抓落实上来,多提供支持,少进行干预,切实为企业营造放心、省心、暖心的良好环境。一是突出抓好政府职能转变。要继续深化“放、管、服”改革,清理和规范涉审中介。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今后省级部门对国家鼓励类、允许类投资项目“不再审批”,无论是内资、还是外资企业都将同等享受制造业发展的有关政策。我省被确定为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综合试点示范省,要以此为契机,加大工作推进力度,确保年内完成政务服务“一张网”建设,推动政务服务信息向社会开放,实现部门间数据互联、共享。坚持分类指导、分别施策,分领域、分行业制定事中、事后监督管理办法,重点加强法律法规赋予的监管事项、产业政策明确的调控事项、创新发展需要的服务事项等方面的监管。二是突出抓好市场环境建设。要大力加强企业法治、信用和社会责任建设,建立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综合监管执法体系,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违法生产行为,让违法者在江苏没有市场。减少对质量信用度高的企业产品抽查频次,加大对诚信经营、履行社会责任先进企业和优秀企业家表彰力度,在工程招投标、重点项目、融资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。保护产权就是保护劳动、保护发明创造、保护和发展生产力。要强化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,完善知识产权创造、保护和运用体系,建立更有效率的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和纠纷解决机制,提高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,使企业安心经营、舒心创造、放心投资。三是突出抓好社会氛围营造。江苏人重实业、讲诚信、善合作,“亲商、安商、富商”已成为江苏的文化基因。要积极培育企业家精神和“工匠精神”,让实业精神深入到每个行业、每个企业,使重视质量、创造质量成为社会风尚。省里将出台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和企业转型升级评估评价指标体系,还将继续表彰对江苏制造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企业和个人,着力强化转型发展的鲜明导向,更好地引导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。
关于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特别是李强书记讲话精神,我再提四点:一要及时传达学习。各地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,认真学习领会这次会议精神,特别是李强书记强调的五个重大问题,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决策部署上来。二要专题研究贯彻。各级党委、政府要对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进行专题研究,提出具体贯彻落实措施,明确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重点,确保省里有部署、市县有落实、落实有成效。三要强化政策配套。这次会议还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《若干政策措施》,政策的集成度和“含金量”都比较高,各地、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,确保各项政策落地生效。四要强化组织推动。省里专门成立了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,各地也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,把工作重心和注意力转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上来。
同志们,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,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,开拓创新,扎实工作,加快构建新型制造体系,大力推进制造强省建设,努力为推动“两聚一高”新实践、建设“强富美高”新江苏提供强力支撑。